台積電和泰國觀光誰強?

台灣觀光旅遊聯盟總會和泰國旅行商業公會總會3日舉行交流合作記者會,再度對台泰兩地的觀光未來發展各抒看法。說實在的,這類交流會談在疫後還會經常出現,但每次都還是在談擦邊球,或是做假球,真正要解決台泰旅遊的重要事項都沒有什麼結果。
泰國的觀光發展比台灣強許多,在2019年泰國就有四千萬的海外遊客入境,台灣才一千萬,兩者間差距很大,泰國已經是全球十大旅遊國,觀光收入的目標是要佔到GDP的25%,台灣距離這個目標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。
泰國在2019年觀光收入達一兆九千多億台幣,佔該國GDP約12%,這樣的觀光高收入,在當年比台積電的年營收一兆700億還要高,台積電在2021和2022年的營收再破紀錄,2022年甚至衝破兩兆,但是泰國被疫情打垮,觀光收入無緣衝上兩兆,不過,很快地,泰國估計在2025年觀光收入就可以回升並且破兩兆。
我們可以這麼個比喻,台積電一年的營收相當於泰國一年的觀光收入,這才是真正的觀光立國,不是隨便喊假的。
但是台積電只養了6萬多名員工,而泰國發展觀光卻養了三百多萬的就業人口,為了成就台積電,彭博報導指出,台積電用了台灣整體能源的6%(包括水電資源),估計到2025年會佔到12.5%。所以,從能源角度,我們應該鼓勵台積電到海外設廠,相反地,要努力把外國遊客找進來才對。
在2019年,台灣去泰國人數約80萬人次,當年泰國來台灣40萬人次,觀光逆差幾乎是一半,台灣從2016年就給泰國免簽證,吸引泰人來台,但是台灣爭取泰國的免簽證,至今遲遲沒結果,每次旅遊假期一到,市民大道上的泰國辦事處就出現長達兩三百公尺的簽證長龍,單次簽證還得花上1200元費用,至今還沒有一個每年有50萬以上台灣人去的國家,還再用這種方式辦簽證,這些都是不對等的現象,也見不到我方政府爭取努力改善,開一大堆會談,又有何用?
台泰雙方如果要坐下來談旅遊,這些問題就應該好好談,訂出時間表解決,才算言之有物,而非紙上談兵,只會打假球。(吳學銘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