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北國際旅展(ITF)自明年起將更名為「台灣國際旅展」,此項公告由台灣觀光協會正式發布。然而,這項變動在業界卻鮮少引起討論,甚至多數旅遊從業者似乎未意識到其背後的深層意涵。

表面上,從「台北」改為「台灣」似乎只是文字的微調,但在國際旅展的語境中,這其實是一項極具象徵與策略意涵的決定。放眼全球主要旅展的命名方式,城市名稱幾乎是主流:
ITB Berlin:德國柏林國際旅展,全歐洲規模最大,以「柏林」為名。
WTM London:英國倫敦國際旅展,屬於全球知名B2B展會。
ATM Dubai:中東地區最大旅展,地點為阿聯酋杜拜。
ITE HCMC:越南最大旅展,以胡志明市為名。
FITUR Madrid:西班牙國際旅展,以馬德里命名。
KOTFA Seoul:韓國首爾國際旅展。
TEJ Japan:日本旅展,以國家名為主,並輪流於東京與大阪舉行。
ATF (ASEAN Tourism Forum):東協旅遊論壇,則由東協各會員國輪流主辦。
從上述可見,全球主要旅展幾乎以城市命名,只有當展會在不同城市或國家間輪辦時,才會採用國家或區域名稱(如TEJ與ATF)。

原因並不難理解,城市是旅遊者最具象的目的地,它代表交通便利、住宿充足、展館完善、航線密集,是外國參展商最容易識別與抵達的地點。
相比之下,「國家級」名稱顯得籠統模糊,讓參展者難以立即聯想到具體地點與市場特性。例如,「柏林旅展」讓人一眼明白目的地是德國首都;若改為「德國旅展」,反而模糊了焦點。
城市,本身就是旅遊品牌。旅人首先嚮往的是巴黎、東京、紐約,而非抽象的「法國」或「日本」。國家名稱代表文化與政策層面,但城市則是旅遊情感與體驗的具體象徵。
台北國際旅展歷史悠久,已舉辦數十年,在國際間享有盛譽,也是亞洲最具規模的旅遊展之一,雖然目前仍以國內攤位與銷售導向為主,但「台北」這個品牌名稱已具相當辨識度。若改為「台灣國際旅展」,國內參展單位影響不大,依舊可照常銷售;但對外國參展商而言,卻可能涉及預算與行政問題,許多國家對「台北旅展」已有固定年度編列與審批流程,一旦名稱改變,就必須重新申請與核准,這將提高不確定性與行政負擔,部分國家甚至可能選擇不再參展。
此外,考量當前台灣在國際地緣政治上的敏感性,將名稱由「台北」改為「台灣」,在部分國家眼中可能涉及外交層面的微妙問題,主辦單位是否評估過這項改名行動,對國際參展意願的影響,值得關注。

更長遠來看,歷年經驗顯示,以城市為名的旅展通常商業化程度高、訂單多、買氣旺;以國家掛名的旅展則多以B2B或形象展示為主,直接交易比例相對較低,若台北國際旅展改名為「台灣國際旅展」,品牌定位勢必重新調整,而屆時,真正保留「台北」城市品牌的旅展,只有每年五月的 TTE台北旅展,和七月的台北夏季旅展,反而是少數成為能獨享「城市品牌」與實質商機的展會。
名稱雖短,意義深遠。從「台北」到「台灣」,不只是地名的更替,更可能牽動品牌定位、國際策略與市場信任,這場轉名之舉,值得整個觀光產業共同深思。